物理系
民國四十二年八月,本校改制為四年制大學教育,同時成立理化系(物理系前身),隸屬教育委員會,僅為行政分系而無系屬學生,學生畢業授理學士學位。民國四十七年七月,教育委員會改組為普通科學部,本系改隸屬普通科學部。民國六十六年四月普通科學部復改制為自然科學部,理化系隸屬之。民國六十七年本校成立類似學系各專長班,理化專長班教授物理與化學的自然科學相關課程。民國八十五年九月為配合大學法之實施,本校將自然科學部與社會科學部合併編成為大學部,理化系轉轄該部。民國八十八年本校大學部為提升物理與化學的專業素養,將理化系區分為物理系與化學系,並向教育部申請設立學系,於同年九月一日獲准成立物理學系迄今。物理系始擁有系屬學生及系專業學分,四年畢業後授予理學士學位。
本系負有推動本校在「大學教育」方面之物理專業教育的責任,期望透過本系教育使學生具備物理專業學養並同時具有領導管理、解決問題、語文溝通及持續學習的能力,以符合學校培育學生四項基本能力的要求。 本系依教育宗旨訂定系的教育目標為「培育物理理論與應用結合之軍事領導人才」,並依據其三項教學內涵,作為發展規劃、課程規劃、師資規劃及設施規劃之依歸,亦作為達成系教育目標的基礎,內容包括:
(1)理論方面:奠定物理基本觀念與數學基礎。
(2)應用方面:建立光電相關物理觀念與運用。
(3)軍事方面:培養健全人格與領導管理能力。
本系以此為基礎,期許本系學生透過物理專業課程及通識共同課程訓練後,於畢業時即能具備以下六項核心能力,包括:
(1)理解物理及數學理論的能力。
(2)操作實驗儀器的能力。
(3)分析與表達實驗成果的能力。
(4)解決問題的能力。
(5)持續學習的能力。
(6)參與團隊合作與遵循專業倫理。
本校大學教育採延後分流制,大二才分流至各專長學系,教育內涵包括學系專業教育及通識教育。因此本系為達教育目標,將課程規劃依特性區分為專業課程及共同課程。其中專業課程包括學系專業必修與專業選修兩類,依其特性可將專業課程可區分為理論類及應用類課程。共同課程區分為軍官專業課程、通識核心課程及博雅課程等三類,本系將共同課程歸類為軍官特質教育類課程。在專業課程規劃上,採理論與應用並重的設計,以「培養學系專業知識、奠定終身學習潛能」為目的。而共同課程規劃,主要「建構軍官核心學能、培養多元廣博知識」為目的。其中軍官專業課程包括科學與資訊、領導與管理、軍事與科技等三個核心領域,主要用以彌補基礎通識課程之不足,並讓學生學習如何應用管理知識及領導統御原則以管理領導部隊,也提供學生瞭解科技如何應用在軍事武器。而通識核心課程內容,包括語文與溝通、歷史與國家、道德與行等三個核心領域,主要再建構學生基本能力與素養,強調語文的溝通能力,道德人格的培養、歷史與國家的認同。在通識博雅課程內容,包括專題講座、人文藝術領域、社會科學領域、自然與應用科學領域、軍事涵養與體育領域等5類,主要用以陶冶學生藝術欣賞的性情,強化生活智能與社會接軌能力,以建立正確的人生觀與生命觀。
本系為確保教育品質也設置各類委員會,以有效推動教學、研究、輔導、服務及系務發展等工作,其中包括系發展諮詢委員會,以提供本系整體規劃發展之建議、系務會議為本系最高行政決議會議,系務會議下設有課程設計委員會負責課程規劃與審查工作、圖儀設備委員會負責圖書儀器規劃與審查、系自我評鑑委員會負責推動本系自我評鑑各項工作及學生事務委員會負責指導系學會及推動系友活動等學生事務工作。另外由本系資深並具有副教授(含)以上教師組成教師評審委員會,為本系負責教師考評的最高審查會議,負責教師升等、教師評鑑及各項優良教師審查及維護本系教師倫理制度推動等工作。
近程規劃
1、強化數位教材。
2、提升多元補救教學,活化物理教學。
3、精進課程設計、精緻教育投資及務實教育評鑑。
4、推辦科學教育推廣活動,提升社會責任績效。
中程規劃
1、推廣資訊化教學平台。
2、建構自動化控制實驗環境。
3、發展軍事特色的物理課程。
4、結合教學與研究的投資併用。
5、推廣全國性科學營教育活動,擴大科教社會責任績效。
遠程規劃
1、結合雲端實施資訊化教學。
2、落實軍事元素之物理課程授課目標。
3、建立南部科普教育推動基地。
4、持續規畫更新實驗設施及設備。
信件已轉送相關業管單位,後續將由專人(業管)回覆您的來信。
本網站使用Cookies以提升您的用戶體驗。您可在本網站的 隱私權保護政策宣告 中了解更多關於本網站蒐集Cookies的類型、本網站如何使用此等Cookie,以及如何管理您的Cookies設定的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