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系

系所評鑑

認證規範1:教育目標

請說明受認證學程滿足認證規範1.1~1.4要求之機制與措施,並輔以相關圖表及提供實際執行之成效與佐證。

此表格是認證規範教育目標,表格分為三直欄,第一到三直欄依序內容為:規範內容、報告書佐證內容、實地訪評陳列文件。

規範內容

報告書佐證內容

實地訪評陳列文件

1.1

須具備公開且明確的教育目標,展現學程的功能與特色,且符合時代潮流與社會需求。

  1. 學程對外宣導教育目標的方式。
  2. 學程所有相關人員均瞭解學程教育規劃的理念。
  1. 宣導教育目標的宣傳品、資料或文件等。
  2. 制定教育目標的過程/會議紀錄(含諮詢委員會組成辦法)。
  1. 評估達成教育目標的相關文件,如校友、業界、雇主等問卷、訪談紀錄等。
  2. 檢討教育目標執行成效與課程規劃的相關會議紀錄。

1.2

須說明教育目標與學校願景/教育目標的關聯性及形成的流程。

  1. 教師、校友、應屆畢業生、雇主及相關專業團體代表參與教育目標的制定、檢討及執行成效的評估。
  2. 校、院、學程教育目標的關聯性。

1.3

須說明課程設計如何達成教育目標。

課程設計與達成各項教育目標的關聯性。

1.4

須具備有效的評估方式以確保教育目標的達成。

  1. 學程定期運用多元方式評估教育目標達成度。
  2. 學程檢討教育目標的紀錄。

      1.1公開且明確的教育目標

本校依據國防部國軍人才培育政策及陸軍建軍需求,訂定教育目標為「培養允文允武、術德兼備的軍事領導人才」,因此,本校設立宗旨為培育陸軍基層領導軍官,作為國軍長役期軍官的主要來源。因應國防事務轉型需要,權衡科技武器更新及戰爭型態改變等環境因素,培養具備領導統御、國防管理、規劃評估、溝通協調、作戰執行及救災勤務等能力,導入學生基本素養。培養以國家、責任、榮譽等信念之人格特質,納入核心課程,建立軍人正確之價值觀。系秉持其教育內涵訂定教育目標為「培養具備軍事工程規劃分析與管理監造能力之領導幹部」,以符合本校教育宗旨,亦符合國防部「為用而育,計畫培育」的軍事教育政策。本系利用招生說明會(提供招生宣導摺頁)與學校重要慶典發行之專刊,對外宣導本系之教育目標。

1.2教育目標與學校願景/教育目標的關聯性及形成的流程

本校為軍事學府,對於人才培育主要是要滿足國防政策建軍需求,近年來,為因應社會快速變革、高科技發展、多元入學方案等挑戰,本校為建構一流軍事學府,前瞻未來十年校務發展,經校務發展委員群策群力,區分近、中、遠程完成校務發展,期望能在明確目標下,達成校務發展願景。本系教育目標是依據本校之願景、教育目標與大學部教育目標,建軍需求,學校軟硬設備,及教師研究領域,並參酌IEET精神來制定。依學系教育目標特性區分四個教學重點,使學生具備系的八大核心能力,透過系與校核心能力的關聯,可以達到學系及學校的教育目標。基於學校教育內涵包括大學教育、軍事訓練、體能訓練及品德教育,畢業成績配分如1-1,培養學生具備校的四大基本核心能力:領導管理、解決問題、語文溝通及持續學習能力,以達到校教育目標。

1.3課程設計如何達成教育目標

本系課程設計與授課內容期望達成本系教育目標。本系亦秉持持續改進課程的設計方式及教學方法,讓學生能有更豐富的學習內容。課程設計參酌「西點軍校及國內各大學土木工程系之課程規劃」,輔以「未來建軍發展方向」、「先進科技發展趨勢」及「中華工程教育認證規範」為課程設計之依據,課程強調理論與實務融合,在教學上,第二學年以基礎理論為主,輔以實習(驗)課程,強化學生具有清晰的邏輯推理及組織力,第三學年開始輔導學生依興趣區分結構、大地及管理等三個專業領域學習,強化學生解決工程問題的能力,第四學年要求學生完成專題研究課程,強化學生以團隊合作模式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期使本系畢業學生具備八大核心能力,進而達到學系四大教學重點及教育目標。課程設計與學系教學目標關係圖如1-2

大學教育、軍事訓練、體能訓練及品德教育畢業成績配比

1-1   大學教育、軍事訓練、體能訓練及品德教育畢業成績配比


課程設計與學系教學目標關係圖

1-2   課程設計與學系教學目標關係圖


認證規範2:學生

請說明受認證學程滿足認證規範2.1~2.3要求之機制與措施,並輔以相關圖表及提供實際執行之成效與佐證。

此表格是認證規範學生,表格分為三直欄,第一到三直欄依序內容為:規範內容、報告書佐證內容、實地訪評陳列文件。

規範內容

報告書佐證內容

實地訪評陳列文件

2.1

須訂有配合達成教育目標合理可行的規章。

  1. 學校/學程具有輔導學生入學、休學、退學、轉學、畢業及就業的適當規定或辦法。
  2. 學校/學程追蹤學生休學、退學、轉學、畢業及就業的執行成果。
  1. 大學部入學招生及授予學位辦法。
  2. 學生休退學輔導辦法、預警機制與執行紀錄。
  3. 轉入生的輔導辦法與執行紀錄。
  4. 學生畢業、升學及就業輔導辦法與執行紀錄。
  5. 學生參與社團活動、國內外學術研討會、交換學生、國內外實習等的輔導辦法與執行紀錄。
  6. 獎助績優學生辦法與清寒學生補助與輔導辦法及其執行紀錄。
  7. 學生於校內外或國際競賽得獎紀錄及成果。
  8. 學生在學期間輔導辦法(如課業輔導時間、導生時間、預警制度等)與紀錄。
  9. 學生畢業規定相關辦法。

2.2

須訂有鼓勵學生交流與學習的措施及辦法。

  1. 學校/學程具有鼓勵學生交流、成長與學習的適當規定或辦法(如社團活動、國內外學術研討會、交換學生、國內外實習、各項奬學金/奬助金、校內外或國際競賽等)。
  2. 學校/學程鼓勵學生交流、成長與學習的執行成效。

2.3

須確切說明如何能持續並有效執行學生的指導與評量。

  1. 學校/學程具有學生在學期間相關輔導辦法(如課業輔導時間(Office Hour)、導生時間、預警制度等)。
  2. 學校/學程輔導學生的執行成效。

2.4

須能要求學生在畢業前完成所有的要求。

透過成績單分析確認學生在畢業前能滿足IEET規範4.1對課程的要求。

      2.1達成教育目標合理可行的規章

為了逹成教育目標,本校依據大學法及其施行細則、學位授予法及其施行細則等規定,並參照實際需要訂定「陸軍軍官學校學生學則」與相關規章,輔導學生入學、休學、退學、轉學、畢業及就業。學生退(休)學輔導機制流程(SOP)如2-1

陸軍軍官學校學生退(修)學輔導機制流程(SOP)

2-1   陸軍軍官學校學生退()學輔導機制流程(SOP)

認證規範3:教學成效及評量

請說明受認證學程滿足認證規範3.1~3.8要求之機制與措施,並輔以相關圖表及提供實際執行之成效與佐證。

此表格是認證規範教學成效及評量,表格分為三直欄,第一到三直欄依序內容為:規範內容、報告書佐證內容、實地訪評陳列文件。

規範內容

報告書佐證內容

實地訪評陳列文件

 

 

  1. 教育目標與學生核心能力的關聯性。
  2. 學程訂定的學生核心能力能涵蓋EAC核心能力的要求。
  3. 各個課程與核心能力的關聯。
  4. 各相關課程的大綱、考卷、作業、報告與作品等。
  5. 核心課程,含專題實作的學生學習評量結果。
  1. 制定/修訂學生核心能力的過程/會議紀錄。
  2. 各科作業依成績低、中、高各取樣本2份。
  3. 各科期中考、期末考考卷及答案卷依成績低、中、高各取樣本2份。
  4. 專題實作報告、實物作品及其書面報告依成績低、中、高各取樣本2份。
  5. 各年級學生成績排名表。
  6. 教學評量(針對課程)相關問卷調查或原始資料。
  7. 所有工程專業課程,包括整合工程設計能力的專題實作課程評量分析。

3.1

運用數學、科學及工程知識的能力。

對應此能力的相關課程及其學生學習評量及分析。

3.2

設計與執行實驗,以及分析與解釋數據的能力。

實驗的規劃與學生設計、執行實驗及分析與解釋數據的成果。

3.3

執行工程實務所需技術、技巧及使用現代工具的能力。

學生專業領域所需技術、技巧及使用工具(含資訊科技工具)能力的評量及分析。

3.4

設計工程系統、元件或製程的能力。

  1. 含工程設計內涵課程的評量分析。
  2. 專題實作的課程大綱及學生成果,包括指導教師的安排、選定題目的流程、資源、課程評量方式及學生成果等。

3.5

專案管理(含經費規劃)、有效溝通、領域整合與團隊合作的能力。

  1. 教師對學生專題實作的整體評量及相關核心能力達成度的分析。
  2. 學生在專題實作中,編列及管控預算的成果。
  3. 教師在專題實作中,針對學生團隊合作能力的評量,例如可藉由同儕問卷調查瞭解學生與他人分工、溝通協調及合作的情況。

3.6

發掘、分析、應用研究成果及因應複雜且整合性工程問題的能力。

透過專題實作或實驗、創意競賽、業界實習、專題研究計畫執行等學生學習成果,展現學生具備此能力。

3.7

認識時事議題,瞭解工程技術對環境、社會及全球的影響,並培養持續學習的習慣與能力。

  1. 學生運用圖書館、資訊科技或其他資源的情況,以佐證學生具備持續學習精神與能力。
  2. 學生解決工程實務問題時,能考量專業實務的限制與各種課題,包括適法性、工安、社會責任、多元文化、環境保護及專業倫理等。

3.8

理解及應用專業倫理,認知社會責任及尊重多元觀點。

對應此能力的培育方式、課程內容及學生學習成果。

3.1 學生畢業時應具備的核心能力與教育目標之關聯性

本系學生核心能力之建構流程主要以校、大學部及本系的教育目標為依據,並參照工程教育認證核心能力的基本規範為準則,由本系工程教育認證推動小組初步擬定後,提送本系課程規劃委員會和系務會議討論,並參酌本系工程及科技教育諮詢委員會外部諮詢委員建議修正,再提送系務會議討論通過。

本系106-108學年度學系教育目標與學生核心能力關聯性詳見3-1,其中第1、2、3、4、6、7項核心能力培養目的在於教育學生成為具備軍事工程規劃分析與管理監造能力之領導幹部;第5、6、7、8項核心能力培養目的在於建立學生多元價值,並開拓其國際視野;第5、7、8項核心能力亦與強化學生工程倫理與社會責任觀念有所關聯。各項核心能力相輔相成、交叉作用,以達本系教育目標。

 

3.2 學系核心能力對EAC核心能力的涵蓋性

本系106-108學年度學生核心能力與EAC2010核心能力之關聯性如3-2所示,顯示本系所擬訂之各項學生核心能力皆與EAC2010所規範之項目各自相互對應,顯示二者相符,而學系核心能力可涵蓋EAC核心能力的要求,符合工程教育認證規範要求。

3.3學生(含應屆畢業生)核心能力的培養方式

  1. 課程培養核心能力

由授課教師教授數學、基礎科學及材料科學與工程領域專業知識,部分課程並搭配業師補充實務經驗知識(黃國忠老師,基礎工程),使學生習得數學、科學與工程專業知識,並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工程領域相關問題。透過實驗操作,使學生應用課堂所講授之專業知識,培養學以致用之能力,並訓練學生具備執行實驗、分析數據及儀器操作之技術與能力。分組上課的方式,讓教學品質達到小班制教學,每位學生和老師、助教的互動增加,以掌握學生學習狀況;另一方面則藉由團隊合作的方式及每一次的實驗操作與口頭報告,訓練學生之表達與溝通能力,並建立學生遵守工程倫理之觀念。3-3為本系106-108學年度教師對其教授課程所能培養學生核心能力項目之關聯性統計,由該統計表可知,本系各項課程對八項學生核心能力之培養皆有所涵蓋。

  1. 其他養成辦法

  (1)軍事訓練:利用軍事訓練中的各項管理制度及階級關係,讓學生在訓練過程中能藉由問題來思索解決方案,並能培養有效溝通及團隊合作的精神,更在過程中能建立倫理觀念及認清專業責任。

  (2)實習幹部制度:藉由日常生活化的管制制度及階級關係,讓學生能在日常生活中藉由不同位階所要負擔的責任,體會不同階層的困擾與思索未來改善方式,並能學習職場倫理及明瞭各位階責任。

  (3)輔導制度:藉由不同種類的輔導制度,讓學生能發掘問題、解決問題,並在互相輔導的過程中,認知各種輔導角色的責任。

(4)其他競賽活動或學術發表:藉由參與各項競賽活動及參與學術活動,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科學及工程知識的能力;設計與執行實驗,以及分析與解釋數據的能力;執行工程實務所需技術、技巧及使用現代工具的能力;專案管理(含經費規劃)、有效溝通、領域整合與團隊合作的能力;發掘、分析、應用研究成果及因應複雜且整合性工程問題的能力;認識時事議題,瞭解工程技術對環境、社會及全球的影響,並培養持續學習的習慣與能力。

3-1   106-108學年度學程教育目標與學生核心能力關聯表

此表格是106-108學年度學程教育目標與學生核心能力關聯表,表格分為三直欄,第一到三直欄依序內容為:學年度、學程教育目標、請勾選相關聯之學生核心能力。

學年度

學程教育目標

請勾選相關聯之學生核心能力

106

108

培養學生成為具備軍事工程規劃分析與管理監造能力之領導幹部。

  █ 核心能力1:

      運用數理及土木工程知識的能力。

■ 核心能力2:

執行實驗、分析數據及撰寫報告的能力。

█ 核心能力3:

 操作工程實務所需儀器、設備的能力。

█ 核心能力4:

    培養規劃、設計、施工及管理之技能。

█ 核心能力5:

有效溝通及團隊合作的能力。

█ 核心能力6:

發掘、分析及處理問題的能力。

■ 核心能力7:

認識時事,瞭解工程環境的影響,培養持續學習的能力。

█ 核心能力8:

理解工程倫理及建軍備戰的責任。

 

3-2   106-108學年度學程之學生核心能力與IEET認證規範3核心能力關聯表

 106-108學年度

此表格是106-108學年度學程之學生核心能力與IEET認證規範3核心能力關聯表,表格分為兩直欄,第一到二直欄依序內容為:學程之學生核心能力、IEET認證規範3核心能力。

學程之學生核心能力

IEET認證規範3核心能力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運用數理及土木工程知識的能力

1

0

0

0

0

0

0

0

執行實驗、分析數據及撰寫報告的能力

0

1

0

0

0

0

0

0

操作工程實務所需儀器、設備的能力

0

0

1

0

0

0

0

0

培養規劃、設計、施工及管理之技能

0

0

0

1

0

0

0

00

有效溝通及團隊合作的能力

0

0

0

0

1

0

0

0

發掘、分析及處理問題的能力

0

0

0

0

0

1

0

0

認識時事,瞭解工程環境的影響,培養持續學習的能力

0

0

0

0

0

0

1

0

理解工程倫理及建軍備戰的責任

0

0

0

0

0

0

0

1

註:1. 矩陣中請填入關聯性:1表示相關,0表示無相關。

  2. 請自行增列表格。

3-3   106-108學年度課程與學生核心能力關聯統計表

此表格是106-108學年度課程與學生核心能力關聯統計表,表格分為九直欄,第一到九直欄依序內容為:核心能力課程名稱、1運用數學科學及工程知識的能、2設計與執行實驗以及分析與解釋數據的能力、3執行工程實務所需技術技巧及使用工具之能力、4設計工程系統元件或製程之能力、5有效溝通與團隊合作的能力、6發掘分析及處理問題的能力、7認識時事議題瞭解工程技術對環境社會、8理解專業倫理及社會責任。

  核心

能力

課程

名稱

1.運用數學、科學及工程知識的能力

2.設計與執行實驗,以及分析與解釋數據的能力

3.執行工程實務所需技術、技巧及使用工具之能力

4.設計工程系統、元件或製程之能力

5.有效溝通與團隊合作的能力

6.發掘、分析及處理問題的能力

7.認識時事議題,瞭解工程技術對環境、社會…

8.理解專業倫理及社會責任

工程數學

(一)(二)

1

1

1

0

0

1

0

0

工程材料

1

1

1

1

1

1

1

1

應用力學

1

1

1

1

1

1

1

1

材料力學

1

1

0

1

1

1

0

0

結構學

1

0

1

0

0

1

0

0

土壤力學

1

1

1

1

1

1

1

1

鋼筋混凝土

1

1

1

1

1

1

1

1

基礎工程

1

1

0

1

0

1

1

1

營建管理

1

1

1

1

0

1

1

1

結構工程專題研究(一)(二)

1

1

1

1

1

1

1

1

工程管理專題研究(一)(二)

1

1

1

1

1

1

1

1

工程材料實驗

1

1

1

1

1

1

1

1

工程製圖

(一)(二)

1

0

1

0

0

1

1

1

流體力學及實驗

1

1

1

0

1

1

0

1

土壤力學實驗

1

1

1

0

1

1

1

1

軍事地質學

1

0

0

1

1

1

1

1

工程經濟

1

1

1

0

0

1

1

1

施工估價

1

0

1

0

1

1

1

1

工程地質與工址調查

1

1

0

1

0

1

1

1

契約與規範

1

0

0

0

1

1

1

1

橋樑工程

1

1

1

1

0

1

1

1

營建管理資訊系統

1

1

1

0

0

1

1

1

註:1. 矩陣中關聯性:1表示相關,0表示無相關。

認證規範4:課程組成

請說明受認證學程滿足認證規範4.1~4.2要求之機制與措施,並輔以相關圖表及提供實際執行之成效與佐證。

此表格是課程組成,表格分為三直欄,第一到三直欄依序內容為:規範內容、報告書佐證內容、實地訪評陳列文件。

規範內容

報告書佐證內容

實地訪評陳列文件

4.1

學程課程設計與內容須與教育目標一致,且能透過畢業生成績單分析,佐證畢業生修習的課程應至少包含數學及基礎科學、工程專業課程及通識課程等三大要素,其中:

  1. 學程課程規劃/課程地圖(含課程擋修規定)。
  2. 學程每年實際開課清單。
  3. 學程的課程(包括專題實作)能培育所要求的畢業生核心能力,且每項核心能力至少有2~3門課程培育。
  4. 透過畢業生成績單分析佐證學程滿足規範4.1.1-4.1.3所要求的課程規劃與組成百分比。
  5. 學程具備適量且具品質的實驗、實習及設計課程,以培育學生實務能力。
  6. 學程開設專題實作且列為必修。
  7. 養成學生核心能力過程中,提供學生接觸專業倫理議題的機會。
  8. 課程內容包括培養學生具備持續學習的能力。

*最低畢業學分係指教育部規定的最低畢業學分。

  1. 學程的課程規劃/課程地圖。
  2. 學程實際開課的課程分析。
  3. 畢業生成績單。
  4. 課程大綱(須含教科書清單)及該課程依學生成績高、中及低抽樣的考卷、作業及學生作品各2份。

 

4.1.1 數學及基礎科學課程至少各9學分,且合計須占最低畢業學分的四分之一以上。

4.1.2 工程專業課程須占最低畢業學分的八分之三以上,其中須包括整合工程設計能力的專題實作。

4.1.3 通識課程須與專業領域均衡,並與學程教育目標一致。

4.2

課程規劃與教學須符合產業需求,並能培養學生將所學應用在工程實務的能力。

  1. 課程規劃與教學能滿足產業發展的需求(包括反映諮詢委員會或建教合作單位提供的回饋意見)。
  2. 學程如何透過外界人士的演講、校外觀摩、實習、競賽及業界參與等,讓學生體驗產業界的情況與其執行成果。
  3. 學生所參與的實習課程與學程內涵具關聯性。
  1. 學生實習單位資料及實習紀錄。
  2. 學生體驗產業界情況的相關紀錄。

4.1學程課程設計與教育目標一致性

本系為達到「具備軍事工程規劃分析與管理監造能力之領導幹部」之教育目標,在課程規劃上以「通專均衡」的理念為基礎,在專業課程採理論與應用並重的設計規劃,將課程區分通識教育課程(包含通識教育課程、通識博雅選修及通才基礎專業等),畢業前需修滿70學分。土木專業教育類課程(包含學系專長必修及選修課程),區分為4個領域,畢業前需修滿58學分,學系畢業學分數為128學分(109-112年班)。本系學生修課,屬土木系專業課程計58學分,約佔總學分45%,此點與民間學校80%以上有相當差異,為本校滿足學生畢業擔任初級軍官實際需求而有之特色,其中必修41學分,選修17學分,各年班課程地圖參閱4-1 109-112年班課程地圖。

4.2課程規劃與教學能培養學生在軍事工程實務以符合部隊需求

本系課程強調理論與實務融合,在教學上以基礎理論為主,輔以實習( 驗 )課程,強化學生具有清晰的邏輯組織力與解決工程問題的能力,期使本系畢業學生具有IEET規範八大核心能力。 課程設計參酌「西點軍校及國內各大學土木工程系之課程規劃」輔以「未來建軍發展方向」、「先進科技發展趨勢」為依據。課程強調理論與實務融合,在教學上以基礎理論為主,輔以實習( 驗 )課程,培養學生具有清晰的邏輯組織力與解決軍事工程實務問題的能力。本系新生(大二)將給予軍事工程方面之啟發,期使修習者對軍事工程領域有完整之瞭解,並培養其工程倫理,建立對營建工程的熱愛。透過外界人士的演講及校外參觀,讓學生理解工程實踐程序,工程倫理,工程美化,營建自動化等課題。本系每年皆舉行校外觀摩活動,讓學生可以融合學術上所學以及業界的實務工作,並更深刻了解課程上所教學之觀念。本系學生亦積極參與各式校外競賽,成果豐碩,其中主要有抗震盃與創意混凝土比賽。

4-1   109-112學年度課程地圖

109-112學年度課程地圖

109-112學年度課程地圖

陸軍軍官學校111年班正期生土木工程學系課程學習地圖

陸軍軍官學校111年班正期生土木工程學系課程學習地圖

陸軍軍官學校112年班正期生土木工程學系課程學習地圖

陸軍軍官學校112年班正期生土木工程學系課程學習地圖

認證規範5:教師

請說明受認證學程滿足認證規範5.1~5.7要求之機制與措施,並輔以相關圖表及提供實際執行之成效與佐證。

此表格是認證規範教師,表格分為三直欄,第一到三直欄依序內容為:規範內容、報告書佐證內容、實地訪評陳列文件。

規範內容

報告書佐證內容

實地訪評陳列文件

5.1

學程應有足夠的專任教師人數。

  1. 教師專長與人數足以開授該領域的專業科目。
  2. 教師每週工作量的統計表。
  3. 學程如何建立一套有效整合所有教師的教學、研究與服務的合理機制(如解決超鐘點、考量兼任行政職教師的教學時數等)。
  1. 教師授課鐘點名冊。
  2. 學程教評會會議紀錄。
  3. 教師聘任、升等審查作業辦法與執行紀錄。
  4. 教師參與學程目標制定與執行的紀錄。
  5. 教師履歷(CV,須含基本資料、過去五年重要著作、該領域相關證照或業界實務經驗等)。
  6. 教師課業輔導時間表及相關紀錄(含導生會議紀錄)。
  7. 教師申請政府及業界補助研究計畫的辦法與紀錄資料。
  8. 教師參與建教合作或產學合作的紀錄資料。
  9. 教師檢討教學改進的相關紀錄。
  10. 鼓勵教師參與研習、進修、研究的措施。
  11. 鼓勵教師參與國內外學術及專業組織及其活動等辦法。

5.2

教師須參與學程目標的制定與執行。

教師參與學程目標制定與執行的紀錄與成果。

5.3

教師的專長應能涵蓋其相關領域所需的專業知識。

  1. 教師如何將研究融入教學。
  2. 教師展現適當領域專長或具有該領域的相關證照。

5.4

教師與學生間的互動與輔導學生的成效。

具備有效的師生交流,例如導生制度、課業輔導時間、及其他回應學生需要的即時回饋機制與執行成果。

5.5

教師與業界交流的執行成效。

教師與業界的交流,包括擔任顧問、合作計畫、諮議委員會、及教育訓練等的成果展現。

5.6

教師專業持續成長的管道與鼓勵措施。

  1. 學程如何協助教師營造積極的合作學習情境。
  2. 學程如何協助教師提升其教學、課程設計及評量的能力。
  3. 學程如何協助教師維持教學與研究的均衡發展。
  4. 學程鼓勵教師專業持續成長的成果。

5.7

教師參與相關學術及專業組織以及其活動。

教師參與相關學術及專業組織活動的紀錄與成果。

 

5.1專任教師人數

本系現有專、兼任教師共計9員,專任教師8員、兼任教師1員。專任師資中包含教授3員、副教授2員、助理教授0員、講師3員。專任教師中助理教授以上師資共計5員,佔全系師資的62.5%,3位講師目前均在國内大學修讀博士學位。

        本系專任師資中有87.5%的教師具有軍職背景 (現役上校2位、少校3位、上尉1位,退役軍官1位,合計7員),學經歷俱佳,不僅可提供學生課業指導外,亦可提供學生生涯輔導。

5.1專任教師人數

本系現有專任教師8員、兼任教師1員。專任師資中包含教授2員、副教授2員、助理教授1員、講師3員。專任教師中助理教授以上師資共計5員,佔全系師資的62.5%,2位講師目前均在國内大學修讀博士學位,1位今年取得碩士學位。

        本系專任師資中有87.5%的教師具有軍職背景 (現役上校2位、中校1位、少校3位,上尉1位,合計7員),學經歷俱佳,本系師生比12.5(學生/老師),不僅可提供學生課業指導外,亦可提供學生生涯輔導。

5.2教師參與學程目標的制定與執行

106-108學年度學系制定/修訂教育目標流程暨歷程紀錄表(1-2)顯示,本系全體教師均參與學系目標的制定與執行。

5.3教師參與相關學術及專業組織以及其活動。

本系教師持續專業成長以維持教學與研究均衡發展,結合專業參與公共事務,善盡服務工作,參加校、內外相關組織及委員會。

認證規範6:設備及空間

請說明受認證學程滿足認證規範6.1~6.5要求之機制與措施,並輔以相關圖表及提供實際執行之成效與佐證。

此表格是認證規範設備及空間,表格分為三直欄,第一到三直欄依序內容為:規範內容、報告書佐證內容、實地訪評陳列文件。

規範內容

報告書佐證內容

實地訪評陳列文件

6.1

須能促成良性的師生互動。

  1. 設備與空間足以支援學生的實作學習:
  • 實際及實作的學習環境
  • 資訊設備與支援
  • 圖書館資源
  • 學生自學輔導軟體
  • 團體學習的環境
  • 安全、健康及促進學習的環境
  1. 專業設備與工具能符合產業需求。
  2. 學程具備合適的設備/空間的維護與管理制度及其執行成果,例如設備/空間清單、使用手冊、維修/維護紀錄等。
  1. 中、西文圖書及期刊採購清單。
  2. 設備及空間使用的規劃及紀錄。
  3. 實驗室及教學設備清單及其管理辦法。
  4. 實驗課程講義、實驗手冊或安全手冊。
  5. 衛生安全講習資料或會議紀錄。

6.2

須能營造一個有利於學生發展專業能力的環境。

6.3

須能提供學生使用相關專業設備與工具的學習環境。

6.4

須能提供足夠的資訊設備供師生進行與教育目標相符的教學活動。

6.5

須能提供安全的學習空間、設備維護及管理制度。

6.1良性的師生互動空間

本系所總面積共計2023.4257平方公尺,學系空間使用如6-1。系辦公室及主任辦公室位於一樓,以方便學生進出洽詢。另外每位專任教師皆有個人研究室,分佈於二樓,另有一間獨立屬於系學會的辦公室。系所空間寬裕,不論教師教學、研究,學生上課、實驗,師生之交流互動,均不會因環境、空間因素而受到限制。

6.2有利於學生發展專業能力的環境

本系共有6間實驗室、4間專業教室、3間一般教室、16間教研室、1間教師休息室、1間研討室、1間閱覽室、4間設備及耗材庫房,教室之安排使用,係依照本系開課狀況、課程內容、授課人數等加以規劃。實驗室與教室空間寬廣,有利於學生專業能力的培養。

6.3提供學生使用相關專業設備與工具的學習環境

本系大學部的教學專業設備分別列於6-2中,大學部的學生可以在實習課經由課程擔任教師的帶領下使用各項儀器設備,以訓練學生學習到專業實驗設備之操作並獲得專業能力的培養。本系對大學部的專題生的專業設備學習提供,乃由各個教師實驗室的設備及系上的專業測量儀器所構成。學生於使用系上共有設備時,可透過該設備專責教師提出申請,並在老師的帶領下,獲得專業設備的使用與學習。近年已投入經費建置儀器設備,105年完成施工方法模型教室:電腦製圖3D列印機及虛擬實境設備,106年完成結構工程實驗設備:振動與噪音量測設備,107年完成工程材料檢測設備:包括200T全自動抗壓機、經緯儀、鋼筋探測儀、恆溫恆濕櫃、拌合機等儀器設備,108年完成結構材料實驗設備:抗壓機控制系統更新、頻譜分析設備、大型烘箱等設備,可有效提供教學之設備,滿足學生學習需求。

6.4提供足夠的資訊設備供師生進行與教育目標相符的教學活動

本系所的所有空間皆已完成學術網路設施,可方便每一位學生上網進入學校資料庫,進行相關資料的檢索及下載。學校已建置教學平台,可提供教師與學生進行課程互動與學習。

6.5提供安全的學習空間、設備維護及管理制度

本系所對空間及設備的規劃及管理,主要由系上設立之圖儀規劃小組委員會定期開會討論之。管理教師會依實驗室特性訂定實驗室管理辦法,並在每學期第一周告知學生。每間實驗室均配置 2-3 名管理學生協助教師管理實驗室,其中包括實驗平台建置、環境清潔及設備簡易維護。此外,各實驗場所均張貼緊急應變程序海報供師生緊急情況應變之參考。各實驗室均設有維修記錄簿,每次上課使用之師生均需將實驗室設備使用狀況詳實記錄於維修記錄簿,管理教師及學生則需定時查看維修記錄簿記載情形,並由管理學生負責初步維修,若遇設備確實損壞不堪使用時,則由管理教師及助教通知廠商派員修護或送廠維修,以提高設備的妥善率。

6-1  106-108學年度辦公/會議場所空間資料表

此表格是會議場所空間資料表,表格分為五直欄,第一到五直欄依序內容為:名稱、辦公室/會議室、地點、面積(m2)、可使用人數。

名稱

辦公室/會議室

地點

面積(m2)

可使用人數

土木系辦公室

辦公室

智遠樓1樓

61.5200

8人

系主任室

辦公室

智遠樓1樓

47.0000

1人

會議室

會議室

智遠樓1樓

63.0400

30人

教師休息室

會議室

智遠樓1樓

40.7400

10人

系學會辦公室

暨閱覽室

會議室

智遠樓1樓

47.0400

12人

教學研討室

會議室

智遠樓2樓

24.6174

8人

教師研究室(16間)

辦公室

智遠樓2樓

264.472

1人

6-2  106-108學年度教學實驗/實習場所空間及設備資料表

此表格是會議場所空間資料表,表格分為八直欄,第一到八直欄依序內容為:場所名稱、地點、面積(m2)、類別、主要設備名稱、數量、課程名稱、學生人數。

場所名稱

地點

面積

(m)

類別

 主要設備名稱

數量

課程名稱

學生

人數

工程材料實驗室(一)

智遠樓1樓

140.3864

教學

實驗

金屬拉伸變形測定器

1

工程材料實驗

工程材料

專題研究

25

25

12

水泥砂漿抗拉試驗機

1

電動搖篩機

2

粗骨材搖篩機

1

細骨材分樣器

2

抗壓機

2

震動台

1

洛杉磯磨損實驗機

2

攪拌機

1

烘箱

4

混凝土切割機

1

工程材料實驗室(二)

智遠樓1樓

63.0400

教學

實驗

毒氣排氣櫃

1

工程材料實驗

工程材料

專題研究

25

25

12

資料擷取控制系統

2

混凝土

試驗儀

1

水泥

健性實驗儀

1

反彈錘

4

震動器

1

離子層析儀

1

純水製造機

1

烘箱

2

鋼筋腐蝕探測器

1

鋼筋測定裝置

1

管理專業教室(一)

智遠樓1樓

62.2890

教學

實習

數位教學錄影系統

2

支援教師數位教學錄影

1

工程管理專業教室(二)

智遠樓1樓

81.5672

教學

實習

個人電腦

18

工程製圖

專題研究

營建管理

17

17

17

流體力學實驗室

智遠樓1樓

140.3864

教學

實驗

粘性流體基本實驗系統

1

流體力學及實驗

25

穴蝕儀

1

水躍明渠實驗台

1

渦流實驗裝置

1

動床試驗台

1

管流摩擦損失裝置

1

水錘試驗台

1

雷諾數量測儀

1

層流流線實驗台

1

堰流實驗裝置

1

孔口流實驗裝置

1

射流衝擊儀

1

土壤力學實驗室

智遠樓1樓

96.2280

教學

實驗

直接剪力實驗儀

2

土壤力學

土壤力學實驗

專題研究

25

25

12

固結儀

5

土壤靜三軸試驗機

1

電動搖篩機

2

CBR實驗儀

1

烘箱

3

貫入試驗儀

1

MTS實驗室

智遠樓1樓

63.8280

教學

實驗

萬能無傷夾具

1

工程材料實驗

工程材料

專題研究

25

25

12

MTS抗壓試驗機

2

萬能無傷夾具(材料與力學)

1

應變測試系統

1

結構工程實驗室

智遠樓1樓

192.3345

教學

實驗

量測儀器

1

工程材料實驗

工程材料

專題研究

鋼筋混凝土

25

25

12

25

霍普金森壓桿試驗機

1

霍普金森拉桿試驗機

1

大型結構架

1

應變測試系統(雷射位移感應器)

1

應變測試系統(感應器)

1

混泥土試體磨平機

1

振動試驗台

1

貫穿試驗機

1

抗壓機

1

電動搖篩機

1

烘箱

3

震動台

1

施工方法模型室

智遠樓2樓

138.2

教學

實習

教學模型

32

營建管理

工程製圖

專題研究

軍事工程

25

25

12

25

個人電腦

30

3D印表機

1

固定式3D掃描器

1

手持式3D掃描器

3

多媒體教材

1

         註:1. 類別請註明為教學或教師個人實驗室。

            2. 若學年度有更新,請於實地訪評時提供最新資料供認證委員參考。

認證規範7:行政支援與經費

請說明受認證學程滿足認證規範7.1~7.4要求之機制與措施,並輔以相關圖表及提供實際執行之成效與佐證。

此表格是行政支援與經費,表格分為三直欄,第一到三直欄依序內容為:規範內容、報告書佐證內容、實地訪評陳列文件。

規範內容

報告書佐證內容

實地訪評陳列文件

7.1

須提供足以確保學程品質及賡續發展的行政支援及經費,並具備有效的領導及管理制度。

  1. 學程對於目前的工作項目及未來發展具有良好的規劃。
  2. 校院經費分配原則,以及學程過去的經費分配,以佐證學程所屬學院及學程皆獲適當的財務支援。
  3. 學校對於學程的維護與發展的行政配合。
  1. 學程主管遴選辦法及相關會議紀錄。
  2. 制定學程短、中及長程規劃的會議紀錄。
  3. 支援教師專業成長(含教師訓練、進修、研究及參與國內外學術交流活動)的經費申請辦法與分配原則。
  4. 助教、行政人員、技術人員等名單及工作內容。
  5. 設備經費的申請辦法與分配原則。

7.2

須提供足以支援教師專業成長的經費。

學程具有支援教師專業成長的經費、資源與鼓勵機制及其執行成果。

7.3

須提供足夠的行政支援與技術人力。

學程的助教、行政人員、技術人員等足以提供各項行政支援與維修。

7.4

須提供足夠的經費支應教學、實驗及實習設備的取得、保養與運轉。

學程的經費足以提供各項設備的取得、保養與運轉。

7.1充足的行政支援及經費與有效的領導及管理制度確保學程品質

 為了確保本系學程品質,聘任學有專精之教師支援本系教學,7-1是106-109年度學程行政及技術人力統計表。學校近年來分配至本系所之經費,包含人事費、圖儀及設備經費、教育行政經常費等,每年的經費均可以維持系務工作之推展,7-2為106-108學年度學系經費表。本系行政團隊成員編制計有,系主任1員、行政助教2員、業務助理1員及士官助教2員,其中系主任由本系專任副教授(含)以上教師兼任,行政助教則由文職助教2員所組成,分別擔任本系教務、學務、總務及各實驗室儀器設備管理與維護等各項教育行政支援工作,業務助理則擔任國軍設施工程南區諮詢小組專案業務,士官助教協助系上各項工作執行。

7.2支援教師專業成長的經費與獎勵措施

本系為持續提升教師專業知識及教學品質,在各年度系經費(設備費及經常費)之分配原則上,參考上一年度之經費使用狀況、系務發展規劃及校核撥之金額,由系主任召集系上教師共同協商決定之。同時,本校訂定多項獎勵措施,如陸軍軍官學校教師獎勵實施規定、國軍軍事院校教師人事處理規定(出國講學、研究或進修處理規定)、國軍軍事院校教師發表指標性學術期刊論文獎勵要點。

7.3足夠的行政支援與技術人力

本系具有健全的行政組織架構,可有效提供各項系務工作之推動。為落實責任分工與代理制度,本系將助教服務工作區分為行政業務、教學業務、採購業務、教育評鑑及認證等類,學系組織架構圖如7-1。本系也建立工作職掌,明確律定各項業務的主要承辦人員及代理人員,透過明確責任分工以有效提升行政效能。

7.4足夠的經費支應教學、實驗及實習設備的取得、保養與運轉

本系空間及設備由使用老師與助教管理,設備依財產規定及環境安全衛生規定管理。空間修繕及設備維護由系編年度預算進行修繕及維護。而重要儀器設備的購置係由圖儀審查小組審查,分年編列預算支應,以採重點方式、依教學與實驗需求之優先次序、各計畫單項明細之優先次序及特定項目(依審查小組會議之決議)等原則處理。本系每學年度所獲得之經費,可有效支援教學、實驗儀器設備之取得與保養,確保教學品質與發展。

        表7-1  106-109年度學程行政及技術人力

此表格是106-109年度學程行政及技術人力,表格分為五直欄,第一到五直欄依序內容為:年度類別、106、107、108、109。

年度

類別

106

107

108

109

行政類職員

6

6

5

5

技術人員

0

0

0

0

總計

6

6

5

5

   註:若年度人力有更新,請於實地訪評時提供最新資料供認證委員參考。

   表7-2  106-108年度學程經費

此表格是106-108年度學程經費,表格分為五直欄,第一到五直欄依序內容為:年度經費類別、106、107、108、109。

              年度 

          

經費類別

106

107

108

109

圖儀設備費(資本門)

2,501,000

3,360,000

3,650,000

3,590,000

教學/研究經常費

962,000/

320,000(科技部)

944,000(中鋼)

962,000/

885,000(科技部)

1,131,000/

455,000(科技部)

1,131,000/

433,000(科技部)

700,000(中鋼)

計畫管理費及其他

0

0

0

0

總計

4,727,000

5,207,000

5,236,000

5,854,000

     註:1. 若年度經費有更新,請於實地訪評時提供最新資料供認證委員參考。

       2. 經常費請勿將人事費列入計算。

           3. 此表僅供填列經費使用狀況時之參考,請就實際經費使用情形與支用類別自行調整表格。  

土木學系組織架構圖

7-1   土木學系組織架構圖
  認證規範8:領域認證規範

       請說明受認證學程滿足認證規範8要求之機制與措施,並輔以相關圖表及提供實際執行之成效與佐證。

此表格是領域認證規範,表格分為三直欄,第一到三直欄依序內容為:規範內容、報告書佐證內容、實地訪評陳列文件。

規範內容

報告書佐證內容

實地訪評陳列文件

各學程的課程與師資須與其名稱所指的領域名實相符,若該學程屬整合性領域,則須分別滿足各相關領域的認證規範。

  1. 學程名稱能適切反映教育目標的內涵。
  2. 課程與學程的名稱能適切描述課程及學程內涵。
  1. 受認證學程名稱符合該領域專業內涵的相關資料。
  2. 與其他學程合開課程的協調過程紀錄。

一、教育宗旨與發展方向

本系設立宗旨在「培養學生成為具備軍事工程規劃分析與管理監造能力之領導幹部」。規劃四項教學重點:

1.教授土木工程專業知識,俾使理論與實務並重。

2.建立管理和溝通能力,養成團隊合作精神。

3.培養國際觀,樹立工程倫理與道德標準。

4.孕育國防科技軍官之人文素養及領導才能。

規劃發展方向:

1.發展具軍事特色工程新材料及新技術。

2.軍事工程平戰時安全性非破壞檢測及使用年限評估。

二、課程符合認證規範

本系課程架構與內容符合本系之成立宗旨與教育目標,課程規劃以結構工程、大地工程與營建管理三大領域為主。

三、教師專長符合認證規範

本系教師均獲有國內外大學土木相關博士(碩士)學位,且專長領域符合系所發展方向,足以培養學生成為具備軍事工程規劃分析與管理監造能力之領導幹部。

認證規範9:持續改善成效

請說明受認證學程滿足認證規範9.1~9.3要求之機制與措施,並輔以相關圖表及提供實際執行之成效與佐證。

此表格是持續改善成效,表格分為三直欄,第一到三直欄依序內容為:規範內容、報告書佐證內容、實地訪評陳列文件。

規範內容

報告書佐證內容

實地訪評陳列文件

9.1

須持續確保學生在畢業時具備核心能力。

  1. 學程定期評量學生核心能力。
  2. 學程具備定期檢討評量方式的機制。
  3. 學程定期檢討機制可確保畢業生核心能力的養成。

檢討學生核心能力養成的相關工作/會議紀錄。

9.2

課程與教學須持續符合產業需求,及培養學生工程實務能力。

  1. 學程透過定期召開諮詢委員會及其他方式,檢討課程與教學是否符合產業需求及培養學生工程實務能力。
  2. 學程定期檢討機制可確保課程與教學能持續符合產業需求及培養學生工程實務能力。

檢討課程規劃的相關工作/會議紀錄。

9.3

其他持續改善之機制與成果。

學程在其他規範的重要檢討及改善工作及成效。

學程在其他規範的重要檢討及改善的相關紀錄及文件。

9.1持續確保學生在畢業時具備核心能力

本系於103學年度起要求學生必修專題課程(Capstone),由於該項課程具備整合學生學習經驗的要素及內涵,即能透過專題課程檢視說明學生在多數核心能力上的學習成效。這項檢討工作很重要,本系所有的教師皆能於學期末進行簡單檢討,並將相關檢討回饋於來年的教學中,進一步將相關檢討及紀錄帶入課程委員會、諮詢委員會等討論,作為未來調整課程及核心能力養成方式的依據。

依教學評量學生課堂反應問卷、家長期望調查問卷、本系畢業校友回饋問卷及部隊輔導訪問意見調查結果顯示,本系目前及以往之課程設計皆能有效地達成培養學生八項核心能力之需求,且本系所訂定之八項學生核心能力,無論本系畢業生或部隊主官,均表示高度之認同與肯定。

9.2課程與教學持續符合產業需求,及培養學生工程實務能力

為持續提升課程品質,本系透過修課學生課程教學評量分析,以及針對應屆畢業生、系友及部隊主官所做之問卷調查,評量並檢討教學成效與課程內容是否符合本系訂定之教育目標與學生核心能力。此外,稟持中華工程教育認證自我改善的理念,每年亦透過諮詢委員會(由學界、業界、系友及學生家長組成)及課程規劃委員會視需求主動討論修正,並將改善建議提交系務會議討論並訂定改進與修訂方案,兼顧內、外部修訂機制。